导言
考研是自己选择的最愿意去走的道路,不管前面会遇到什么,考研的决心一旦作出就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而现在最终的一战就在明天,无论是多么的痛苦,还是兴奋,过了黎明前的黑暗,便是一片新天地。有学长说,我可以放弃一切,但是决不放弃考研;我可以坚持一切,但是绝不给懒惰找借口。
这是一位学长的考研故事:
(一)为什么考研?
我总觉得考研是一个更大的平台,以后就业的范围和选择会更广,但问我考上研以后能做什么,我的回答是不知道,即使现在,我也不知道。但正是因为未知,才觉得有更大的可能性,于是,我选择了考研。大二时候开始了解考研的相关信息。
(二)考什么专业?
本专业是思政,但我对此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大学学习期间,发现更喜欢历史。我觉得无论是考研还是以后工作,一定不能将就,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专业或职业。于是,我决定跨考历史。大三时候正式开始备考。
(三)考什么学校?
历史学考研分为统考和自主命题,由于统考考察的范围更广,要考中国史和世界史,但我不喜欢世界史,于是决定报考只考察中国史的学校。按地域来讲,当然想选江浙沪一带,于是我首先盯上了南师大。
当我看完一轮参考书后,发现复习近现代史的时候非常头疼,没有古代史那么感兴趣,于是,我看上了只考察中国古代史的南大。当时觉得,虽然目标非常高,难度非常大,但只要自己努力,结果一定不会差,而且考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一定可以坚持下去的。于是,我毅然决然选择了南大。
但是,九月中旬,南大发布了招生目录,更改了初试科目,将原来分科考试的古代史、近代史、思想史合在一起考,也就是说,我一夜之间多了两门课需要复习,但剩给我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三个月。我觉得这对我一个跨考生而言难度实在太大了,于是我又换了另一所只考古代史的学校,也就是我今年上岸的学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四)复习时间怎么分配?
我认为,复习的时间分配是由考试的题型和分值决定的。英语100分,政治100分,专业课300分(其中,名词解释5道,共40分;简答题三选二,共60分,论述题三选二,共120分,句读翻译1道,共80分)。所以,前期(7月份以前)的复习应该以专业课为主,以英语为辅。后期(7月份以后)的复习应该以专业课为主,英语次之,政治再次之。专业课复习过程中,要以简答论述题为主,名词解释和句读翻译为辅。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几乎每天复习的时间都至少是10小时,暑假期间几乎每天12小时,早上8:00—12:00,下午14:00—18:00,晚上19:30—23:30,日复一日地如此。每天都给自己规定了一定量的任务,有时候效率低,可能没法按时完成,那复习的时间只会更长。
关于每天的任务,我觉得不需要罗列地非常详细,或者制作一张华丽的表格,自己清楚每天要干什么就可以了,把制定计划的时间换成复习多好。
(五)怎么复习?
关于英语和政治的复习,我就是按部就班的来。英语从背单词、长难句、做真题、备作文一路走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讲,而且英语成绩较差,讲太多怕误人子弟。关于政治,我7月份才开始复习,然后也是按部就班地来,前期(7-10月)重心在选择题,尤其是多选题,后期(11-12月)重心在分析题,我觉得政治只要肯背,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基本都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
我主要来讲一下专业课的复习:
第一,通读参考书,并整理笔记,在头脑中留下基本印象。
第二,做思维导图等,构建知识网络,搭建逻辑框架。因为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肯定还是觉得比较模糊,并没有记住什么东西,但至少有一个印象,所以就需要二轮复习,加以巩固。我选择的方法是做思维导图,各种断代史和专门史等。在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我形成了更加清晰的知识网络。
第三,针对性地复习,背诵名词解释和论述题,做句读翻译练习题。首先,搜集报考学校的历年真题,仔细分析考察范围和命题特点,再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形成自己的专属题库。
第四,模拟演练,寻找答题的感觉,体验完整的三个小时的考试过程。考场上的三个小时是非常紧张的,需要写好几千字,所以需要提前模拟演练,寻找答题的感觉,克服手酸、紧张等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
(六)关于初试
我最想说的两句话就是:遇到熟悉的题目不恋战!遇到生疏的题目不怯战!
三个小时的时间看似很长,但其实非常紧张,时间往往是不够用的,因此,遇到熟悉的题目时,不要苛求答得多漂亮,反而顾此失彼,要做的就只是完完整整地答完所有的题。遇到生疏的题目,也不要胆怯,只要尽己所能就好了。
当然,在考前模拟时,我也会碰到很多题目不会做,当时我觉得我可能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但到了考场,虽然也遇到好些不会的懵圈的题目,但那个状态下的自己和之前的自己是不一样的,我感觉我穷尽了毕生所学,尽全力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写上去。所以,只要认真复习,认真准备,考场上即使遇到不会的题目,也可以沉着应对。因为你知道,这不仅是一份答卷,更承载了一个梦想,更是你辛辛苦苦准备了这么长时间的成果,所以,你会拼尽全力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的。
(七)关于复试
受疫情影响,去年和今年的复试分为专业课面试和英语面试,如果恢复线下复试的话,应该还会有笔试。当时备考时不清楚今年是何种复试形式,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按照往年正常情况来准备。
1.准备笔试:
第一,在初试的基础上,仔细梳理报考方向的知识点。
第二,阅读所有能找到的导师发表的论文,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有所了解。
第三,阅读该领域的专著至少3本。
第四,阅读并整理近10年来,甚至20年来报考方向的研究综述,对该学科的发展状况有所了解,也要对当前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术热点有所了解。
2.准备专业课面试:
第一,撰写自我陈述(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政治表现、外语水平、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经历、研究生期间学习研究规划,1500字左右),润色修饰,注意过犹不及。
第二,转换视角,审视自我陈述,思考哪些地方老师会提问。
3.准备英语面试:
第一,寻找模板,形成自己的材料(包括自我介绍、报考原因、兴趣爱好、介绍家乡等)。
第二,了解一些与报考专业和方向有关的基本术语,但不用深究。
4.模拟面试,寻找感觉,克服紧张。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诚不欺我!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言得之!
以上就是我的考研故事,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大家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适合自己的复习策略。不要担心考研的难度有多大,你所能做的,只有拼尽全力而已,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在明年夏日,收到属于你的录取通知书。祝大家一战成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