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10日
下午2:00在402会议室成功举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习沙龙”第三讲,主题为《劳动正义或体面劳动——以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为视域》,由朱志勇教授主讲。学院党政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体教师参加。沙龙活动由章越松院长主持。
朱志勇
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写作结构与主题,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手稿》地位的不同评价。然后带领大家对《手稿》的第一部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解读,详细阐述把握马克思研究社会问题独特的研究方法,即哲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双重价值诉求,即劳动的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应然追求,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以及马克思把异化劳动归因于私有财产的逻辑分析。
最后,
朱志勇
教授就“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意蕴”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指出私有制、市场经济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21世纪初大多数国家劳动者所面临的“当前的经济事实”。消灭“劳动异化”目前还不具备条件,目前能做的是减少“劳动异化”的痛苦。资本逻辑(正义)与劳动正义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刻揭示二者的关系,对于超越抽象的劳动正义话语并历史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体面劳动”是当今西方社会提出的一种平衡二者张力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思路和对策,值得我们借鉴。
现场交流环节,老师们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当前中国工人阶级的劳动状态做了感想交流。大家普遍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非常具有解释力,对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有革命性的作用。但是,异化劳动的扬弃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当前应该借鉴西方“体面劳动”,学习西方工会组织的成功经验,尽量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使其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减少“劳动异化”的痛苦,方能体现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特色。鉴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事实,目前扬弃异化劳动最根本的路径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创造出劳动解放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