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研究生导师大会暨研究生培养质量攻坚动员会精神,精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9月20日下午,学院在304会议室召开学院研究生导师大会暨研究生导师分院论坛。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全体研究生导师齐聚一堂,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目标,共同为研究生培养工作谋思路、献良策。
会上,院长杜坤林率先对学校大会精神进行深度阐释与系统解读,并结合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作引导性发言。他精准剖析了当前学院在研究生培养领域,尤其是学位论文质量把控方面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明确指出“生源背景多元化”与“培养目标特定化”是学院必须主动应对的现实课题。同时强调,全体导师需迅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工作来抓,并提出三大关键举措:其一,夯实“理论根基”,通过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精准化导师指导,为研究生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框架;其二,创新“教学路径”,依托互动式课堂设计、运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激活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的内在动力;其三,强化“实践赋能”,通过搭建场景化实践平台、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切实提升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升培养实效。

副院长方环非围绕校院近期出台的系列规章制度及征求意见稿展开细致解读。他结合学院近三年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数据、盲审反馈等具体信息,客观分析了学位论文质量的整体现状,着重指出“论文格式不规范、学术表述不严谨”等突出问题。要求各位导师深入研读新规内容、精准把握要求,第一时间将学术规范标准、成果产出导向等核心信息传达至每一位研究生,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清晰的成果意识,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规定的时间节点推进学业任务与科研工作。
论坛讨论环节气,交流内容兼具针对性与实用性。与会导师结合历届学生培养中的典型案例,分享了在论文选题初期把关、研究过程动态指导、论文终稿规范性审查等环节的宝贵经验,也反思了过往因“指导不够精细”导致的问题与教训,一致认为“全周期精细化指导”是提升论文质量的关键抓手。同时,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创新成果考核办法”“培养方案”“培养问题与整改措施”等核心议题,导师们立足学科特色与培养实际各抒己见。学院党委书记陈红、副书记袁海平、副院长王明亮、各专业主任及参会导师从完善质量监控机制、搭建资源赋能平台、强化导师育人责任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可落地的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凝聚了“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驱动”的培养共识。

本次分论坛的召开,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注入了新动能、明确了新方向。通过集中学习与深度研讨,全体导师不仅清晰把握了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形势任务,更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育人使命。后续,学院将严格对标学校总体部署,结合本次论坛形成的共识,扎实推进落实工作,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迈上新台阶,为培养更多信仰坚定、理论扎实、能力突出的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