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抓”为着力点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绍兴文理学院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以及《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管理指标体系》的精神,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切实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结合我校实际,多举措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顶层设计抓谋划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深入课堂听课等途径,开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专项调研。召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研判形势,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二、教学改革抓质量
围绕着思政课“怎么改”“怎么上”的问题,在校内外进行广泛调研, 2017年暑期邀请浙江理工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郑显理老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曹旗峰博士来校上示范课,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确立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慕课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导向,采取“专题式+”教学改革。其中,概论课以“大班授课+中班串讲+小组研讨”的授课模式为点,带动“专题式+课题调研”的面;原理课:专题式+研讨式(实践);纲要课:专题式+嵌入式(结合地方红色资源);基础课:专题式+互动式(实践、校训、核心价值观、个人演讲、情景剧、辩论)。通过改革,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学校决定在2019年的教学经费预算中划分50万元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助平台建设,支撑思政课教学改革。
三、课程思政抓合力
为更好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广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承担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实施“课程思政”行动计划,精心组织编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提出了“三个百分百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即明确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率先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的试点基础上向全校推开,形成“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局面。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通过集体备课、理论研讨,将十九大精神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同时,思政课教师撰写学习理论文章、组建十九大精神宣讲团、组织思政课教师进书院聚焦十九大精神开展“时政热点面对面”活动,打造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使得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
四、社会实践抓效果
着眼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双环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2017年、2018年思政课教师和学生骨干代表奔赴金华磐安县、诸暨山下湖镇、绍兴上虞区、柯桥区、嵊州市等地,分别开展以“走近‘五水共治’ 助力‘劣V类水剿灭战’”为主题和以“‘八八战略’在浙江的生动实践——走进‘八八战略’,展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渠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说服力。开展“时政进校园”系列学习教育活动,联合“浙江新闻客户端”开发“时政进校园”APP学习平台,定期将重要的时政新闻送进校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浙江的发展大势,把学生学习时事的情况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绍兴市文明办合作,开展“绍兴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事迹基层巡讲”活动,组织大学生宣讲团在校内外开展绍兴市道德模范事迹宣讲“三进”活动,组织绍兴市道德模范进思政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教师队伍抓提升
为切实担负起用好主渠道、守好主阵地、发挥好主力军作用的重要责任,召开全体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参加的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集中备课会,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和完善每月1次集中备课制度,组织开展集中备课活动,明确每门课程教学难点、要点,交流改革经验,开展示范教学,增强理论教学能力。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学习与培训的要求,2017年、2018暑期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分别赴延安大学泽东干部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参加以“延安十三年史”和“延安精神”、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班,深刻领会延安精神及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新内涵以及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与伟大成就。坚持和完善教师进修培养制度,1人获得博士学位,1人博士后出站,1人赴海外交流,2018年引进2位博士,计划2020年思政课专任教师达30人。
六、学科建设抓支撑
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和学术支撑,倡导“顶天立地”的科研导向,充分发挥绍兴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作用,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等高层次的项目,使教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行家里手。与绍兴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资助35万元,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引领绍兴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7年获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省哲社课题。2018年获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重大招标项目。绍兴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通过中期验收。2017年以来邀请到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伦理研究》主编王正平教授作题为《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筑造民族新师魂》,武汉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群负责人丁俊萍教授作题为《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史研究》和《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刊物主编徐秀丽作题为《“近代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周中之教授作题为《新时代主要矛盾与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等专题讲学,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会,提升理论素养,拓展视野,夯实理论功底,增强理论教学的底气。设立校级“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课题,引导和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遴选资助20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版。承接政府部门横向课题,积极开展“新昌精神”等专项问题研究,提升服务地方工作水平,引领社会风尚。2018年5月,聘请原民革中央宣传部长吴先宁为校“鉴湖学者”特聘教授,成立校“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并举办首届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学术研讨会,“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研究中心”成为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7月,与校学报编辑部、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等学术机构,在诸暨市联合举办“德治与法治——枫桥经验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论坛”暨专题调研活动,并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越文化传承与创新”栏目刊发主题为“‘枫桥经验’与基层治理专题”5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