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工动态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俞可平:没有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不可能造就一流学府

发布日期:2021-01-21    点击次数:

作者简介:俞可平,生于1959年,浙江诸暨人。1981年毕业于浙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留校后调入中共中央编译局,2001年任副局长。2015年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为北大讲席教授、北大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

 

 

编者的话:这是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俞可平(1978级)为其老师、原绍兴文理学院院长陈祖楠先生《修德求真》所写序言。序中阐述了博爱”“理想”“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值得思考。

 

 

恰好在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前,陈祖楠先生发来他的大作《修德求真》初稿,并嘱我做个序。陈先生是我大学期间的老师,时任绍兴师专中文系主任,后来又成为绍兴文理学院的首任校长,在母校师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我虽没有直接上过陈老师的课,但作为学生辈,当然不敢有违所托。然而,也正因为我是学生辈的人,又岂敢为老师的大作做序?内心甚是纠结。于是便与绍兴师专的一位老同学相商,老同学说“何不先读完陈老师的大作再作回复”?我便放下手头的其他事务,认真拜读了陈老师的书稿。等我读完大作后,心中便已经有了选择。于是,我给陈老师发了这样一封邮件:

陈老师:您好!利用春假,粗粗拜读了您的两本大作,尤其是《修德求真》,感慨良多!大作的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担当、责任和卓识,而这些恰恰是现实中所特别稀缺的东西。读完大作,不仅增加了对您的了解和敬佩,也知道了不少关于母校创业的情况。例如,我还是第一次知道,2017年曾经有过风则江校区的搬迁动议。整部书稿不仅如实记录了您所经历的事与人,而且坦诚地表达了您对许多问题的意见。书稿若能正常出版,不仅是出版界的幸事,更是知识界的幸事。

预计今年母校极可能顺利更名“绍兴大学”,您对“绍兴大学”的创办厥功至伟,大作若能在“绍兴大学”更名时问世,当更有意义。鉴于目前的政治和出版生态,估计编辑还会提出重要修改意见。当大作校样出来后,烦您请编辑直接发我电子版,我会在最快时间寄回读后感言。今年的春节不安宁,请多保重。

 

 

我想,序言也可以有多种写法。我不敢为老师写通常意义的序言,但我可以谈谈读后感。一口气读完陈老师的书稿,我确实生出许多的感慨。其中最重要的感慨便是,陈老师所追求、倡导和践行的这些品德和价值,不正是人类最珍贵的那些品行吗?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吗?也不正是我们时下特别稀缺的东西吗?

譬如博爱。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类不仅仅狭隘地只顾自己个体的利益,而是还要顾及他人及共同体的利益。因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不应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而应当富有对他人的爱,对民族和国家的爱,对整个人类的爱。一个人的境界越高,他所爱的范围就越广。当一个人所爱的范围超出其个人及亲朋好友的私人范围,而扩展至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公共范围时,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陈祖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人,通篇《修德求真》无不体现着他的这种“家国情怀”。他说,“在花台门的歌声里,埋下了爱家爱国的种子,涵养了我的家国情怀”。他不仅以“心忧家国,责担天下”来激励和要求自己,而且也把它视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博爱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必须体现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正如陈老师所说,家国之爱首先要体现在对家乡和父母的爱,对同学和老师的爱,尔后才有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一个人若对身边的人没有同情心,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无动于衷,很难指望他拥有民族和人类的博爱。

 

 

譬如理想。人类理性能力的极致,就是对自身的未来和前景能够做出推理和判断,形成对未来的想象以及追求的价值,即形成人类的理想。人类的生活因为有理想而变得丰富多彩,人类的行为也因为有理想而富有意义。没有理想,人类就没有进取心,没有动力源,没有方向性,没有幸福感。没有理想的人生,必定是惨淡的人生。苏格拉底甚至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陈祖楠老师是一位相当典型的理想主义者,遗憾的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竟然成了一个贬义词。陈老师说,“有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人这样说多含贬义,意思是你的想法有很多是不能实现的”。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认为,“人不能没有一点理想主义,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生活会死气沉沉,工作会失去激情”。正是这种对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即使在他人生最挫折的时候,也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即使在遇到最大的艰难险阻时,也从不失去生活和工作的激情。

譬如包容。顾名思义,包容就是包涵和容纳不同于自己偏好的人和事物。包容不仅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大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和偏好,接纳有利于自己的事物,喜爱与自己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同的人,这是人之常情,也不是难事。而认可和接纳与自己的利益相背、偏好相左的人与事,往往很不容易。然而,这样的包容恰恰是一个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社会所必需的。道理很简单,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可能利益和价值完全相同。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群体与群体之间要合作共存,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都离不开相互包容。

陈祖楠老师身上,这种包容的美德尤其彰显。他不仅善于听取和采纳不同的意见,而且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也不记前嫌,甚至对于那些有过重大过错、受过刑事处罚的人,也不排斥和歧视。书稿中有一章“田伟”,专门记述了他如何对待一位“失足”青年的故事,可窥见陈老师的包容心究竟有多大。

 

 

《修德求真》一书中所追求和弘扬的价值和美德当然远不止上述三种,这只是我体会最深的三点。此外,对于其中的“很想努力做个好校长”一篇,我也感同身受。2015年,中央正式同意我辞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之职,回到北京大学担任讲席教授和政府管理学院院长。5年的院长和教师生涯,我更加切身体会到一位好校长的极端重要性。

陈老师既担任过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又担任过大学校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自是更有发言权。他认为要成为一名“好校长”,应当具备以下这样几点:认识教育,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重视基础道德教育;重视校风建设;尊重教师,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头等大事;襟怀坦白,无私无畏;脚踏实地,干出成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觉得陈老师说的每一点都是“好校长”的必要条件。

不过,要我说,对于一名大学校长来说,最后一点可能最为重要。大学不是党政机关,而是一个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地方。要是唯上级领导的马头是瞻,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没有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即便给大学更高的行政级别,投入再多的经费预算,也永远不可能造就一流的学府。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何况大学?北京大学之所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首先得益于我的另一位乡贤——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修德求真》既非学术专著,更非鸿篇巨制,只不过是陈祖楠老师一生教书治校的亲身体会和感悟,但我却认为对于现下的大学教育和学生培养极有参考价值,值得分管教育的党政领导和高校的书记校长们认真阅读,更值得绍兴文理学院的每一位校友用心品读。

 

2020528

于京郊九直园

 

 

外一篇

《修德求真》,

生命升华必读

 

作者:王加兴

 

陈老师最近出版了回忆文集《修德求真》。我一口气读完老师的书,泪湿眼眶,感慨不已。我感动感叹《修德求真》的脍炙人口,一个耄耋老者的怀旧文字写得如此真实、真切、真诚;如此激情澎湃而又清新脱俗。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代圣贤留下很多修身的理论,成就大业的记载。为什么“修身”,修什么,修到什么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目的。说修身,与修行,修心是一个意思,就是把内心调整好,达到平静而圆满,实现德行双馨。修身的目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最崇高的目标。

也有很多人为了“独善其身”,与世无争,岁月静好,龟寿延年,如道家炼丹,内外兼修。至于历代帝王,为穷奢极欲之目的,炼丹求丹图长生不老,结果适得其反,这与修身无关。绍兴历史上王阳明,从小立志当圣贤,修身悟道,创立心学,为朝廷建功立业,被后人誉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人物,是绍兴人“家国情怀”的典范。共产党人也讲修身,毛泽东曾多次赞扬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总之,“修身养性”这个传统说法,可以用今天的话来说,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让生命升华。

当今绍兴有很多名人英模,他们为国为民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激奋。作为国家“功勋教师”,陈老师也是当今绍兴教育界著名人士。知道陈祖楠这个名字的人,都知道陈老师是道德高尚的人,绍兴师专的杰出校长,筹建创办绍兴文理学院第一人。读《修德求真》,我们能够具体地深度地了解陈老师一辈子自觉“修德求真”的心路历程,理解生命是怎样“止于至善”的,其人格魅力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修德求真》叙述的“事迹”并不那么高大上,陈老师亦是“人人可为圣贤”的身边真实人物。陈老师一生曾艰难坎坷,家庭和个人遭受过沉重冤屈和无情打击,但他从未悲伤消极。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还是担任学校、政府领导,一路走来,在任何境遇下总是那么无私,心有他人,对群众对学生一视同仁;总是那么认真努力,专注,勤奋;总是对平凡的工作那么激情燃烧,那么求真较真;总是质疑一切陈规陋习,创造性地学习工作,开拓新的生动局面;总是反省慎独,委屈自己,成人之美。不同工作岗位的点点滴滴,总是寄托着他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倾注他忠诚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都对他的“润物无声”和“春天般的温暖”记忆犹新,许多人被他一句表扬鼓励的话,一封亲笔回信而被激励一辈子。他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副其实。

绍兴师专毕业生、著名学者俞可平在《修德求真》序言里,评价陈老师有“博爱、大爱”,有崇高理想,有包容胸怀,指出了陈老师生命升华之境界。会稽山真乃圣山,古有王守仁,今有陈祖楠。从自觉修身的角度看,陈老师一辈子在传承阳明衣钵。相对于王阳明“三不朽”,陈老师也有弟子们的“三不忘”:陈老师之美德,立于他学生们口碑中;陈老师之功绩,刻在绍兴文理学院的门牌上;陈老师之真言,印在“祖楠班”的课本里。

《修德求真》启迪我们,生命的质量,不一定体现在惊天动地的壮举;平凡的岗位,日常的善意,对弱者的帮助,对他人一枝一叶的关情,与时俱进的自觉,举手之劳的好事,文明礼貌的养成习惯,只要终身奉行,就是“致良知”的人生归宿,就能实现毕生之家国情怀之宏愿。

 

 

按照马斯洛行为需求层次理论,人的行为都是人的生理和精神需要逐级递进的呈现,最高需求是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按这个说法,人之所以会自觉“修身养性”,会无私奉献于社会大众,是“自我实现”这个精神上的个体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说,修身养性,提升生命质量,也是一个人的一种“私心”。这样的“私心”是应该提倡的,因为这样的“私心”实际是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公心”。

当代生命科学研究揭示,精神是一种能量,精神感应在人的生理感应中起主导作用。建设性的、正向性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保障身躯有机体和谐运行。修身养性过程是让人平静,使人心情愉悦的过程,服务大众能激发人的高尚感,幸福感。这种精神状态就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性要求。我确信,陈老师的“修德求真”经历是一个享受“挑战之快乐,奉献之幸福”的过程,而不是苦修受难。你不信,你就再听一次陈老师的脱稿演讲,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身体状况。85岁高龄,精神矍铄,一口气半天,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嗓音持续响亮。我衷心祝愿老师楠木长青,健康长寿。

本人作为陈老师在绍兴师专的嫡系门生,在人生关键几步,都有恩师教诲,关怀备至。如今我也已退休多年。回首往事,作为共产党员,我没有按党的教导做好修养功课;作为学生,我没有让老师厚望有慰。山里人,平生未能避免一叶障目,以致如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业绩”可谈,无法释怀对父老乡亲的巨大亏欠。面对慈父般的老师,常觉明镜惹尘,无地自容。但愿今后的日子里,《修德求真》一册在手,一枕菩提再现;夕阳西下,吾心光明,满目青山,扬鞭奋蹄。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城南大道1077号河西校区老行政楼南楼 | 电话:0575-88341201 / 88341785 | E-mail:mks@usx.edu.cn |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