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校际学术交流,践行“大专业阅读”的理念。4月20日,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方环非老师带领6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前往浙江师范大学,参加以韩炳哲《精神政治学》为主题的读书会。此次“跨校共读一本书”活动是一个契机,让来自绍兴文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三所学校的学生齐聚一堂,共抒哲思,通过聚焦当下的数字时代的自由困境,构建起从理论到现实的对话,形成深入的思想联动与碰撞。

(一)领读环节
从独白到交响
多元对话间的思想和鸣
绍兴文理学院的叶星彤与陈诗怡同学,领读的是本书的4个章节,她们以“游戏化”这个概念的三次跳跃来阐述作者对游戏化工作现象的批判。同时,她们从子标题入手,介绍了数字极权主义对人们的影响: 监视人、控制人甚至将人商品化。在最后两个章节一方面提及了数字困境下的出路,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思索哲学存在的意义—将隐性压迫显性化,就像威尔·戴维斯所说的“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浙师大思政专业费聪逸同学领读本书的导论,他以“提出问题—历史、现状分析—探寻出路”为脉络,从自由辩证法是时代困境还是普遍自然的机制该问题出发,通过权力分析,引出从内在性自由这一条可能的出路。

杭师大的四位领读人:黄昕恬,吴睿蕾,蒋明芮,张文冰分别领读本书的中间4块内容。前三位领读人通过结合自身的经历,如健身带来的自我隐性压迫等例子具象化地阐述了“治愈不再是解放,反而成为权力规训工具”等核心观点,使理论性内容有了生活的气息。而张文冰同学则从法语的文化语境出发去解释,同时结合社会热点,对情绪资本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二)与谈和讨论
从对话到协奏
多维碰撞中的思想即兴
浙江师范大学陈占江、杭州师范大学刘继伟、绍兴文理学院辛允星等老师多维度地分享《精神政治学》引发的感想,为同学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

同学们也纷纷结合阅读感悟提出问题。叶星彤同学率先发问:“韩炳哲所提到的自由是不是中国词汇中的自在?”大家探讨出“西方的自由更偏向于对一种真理的追求,区别于佛教提出的那种自在”。李彤同学就“自我剥削的根源是指向技术还是指向社会结构”提出疑问,温荣老师认为根源在于社会结构,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本身并不构成问题。
(三)学术总结
从终章到回响
在余韵中抵达精神旷野
随着讨论环节渐近尾声,方环非老师和张兆曙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学术总结。方环非老师把常被人们混为一谈的“经验”与“体验”做了一个区分,体验是短暂的,而经验是深刻的,意味着蜕变。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我们更要重视把体验上升到经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体验层面。张兆曙老师则强调了在AI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人的思考与思维能力愈发重要,鼓励大家多读书、多思考,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我。两位老师在总结中为本次读书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